向來,信息園區以風景秀美而著稱,現在,秀美和智慧并行。在信息園區,既可以欣賞如畫的環境,也可以體驗智慧園區帶來的便利,這些“智慧”圍繞員工在信息園區所需要的“衣食住行”而打造,只要關注“上海電信信息園區智慧園區”公眾號,就不愁在1700畝的園區里“找不到方向”。
作為中國電信第一個實現智慧功能的產業園區,信息園區以物聯為基礎、視頻為支撐、數據創造為紐帶、人工智能為驅動,將百倍于人的物納入園區管理服務體系,推動園區管理運營“大腦”級運行,這就是信息園區在信息化基礎上的2.0版本。
近日,記者走進信息園區,體驗了在信息園區“智慧”的一天。
8:45
線上預約 “秒進”園區
1月7日8:45,記者驅車來到信息園區大門口。
曾經,讓員工和訪客頭疼的是進入信息園區繁瑣的登記程序,拿證件、登記、打電話確認、沒有證件的不能進園區……此前,記者來信息園區時,就曾遇到過開車駛入時,被要求下車排隊登記的情況,在訪客到訪的高峰時段,有時進入園區要花半個小時左右。
如今,無論是來訪者還是被訪者,只要在信息園區公號中的“訪客服務”中輸入自己的車牌號或是證件號以及進入園區的時間,并取得被訪者的同意,入園時通過刷身份證或車牌識別,不久將來還支撐人臉識別,就可以“秒進”信息園區。這次,記者在進入信息園區前先登記了車牌號,進入園區就暢通無阻。有了這一功能后,即使在訪客集中的時間段,排隊進信息園區的現象也不見了。
訪客進入園區比以前順利多了,但如何做好安全的把控?在信息園區后臺的大屏幕上,清晰地顯示出當前在園人數以及人員出入情況,包括員工、訪客、備案者和黑名單等各種人員的比例,通過智能識別系統,結合智能研判模型,每一個人的相貌特征、入園時間、入園位置等記錄在案,比如有人在一小時內出現在多幢樓宇,系統就能把這些數據自串聯起來,標示其為異常人員并觸發告警,告警信息推送到物業管理人員的手機上,管理人員可以及時安排就近的保安去核實處置。
9:00
跟著導航去停車
記者驅車駛入信息園區,道閘自動識別車牌后抬桿放行,主干道口的停車誘導屏上顯示出各大樓停車場的實時車位情況,根據大屏幕上的信息,記者開始尋找停車位。
記者到達園區時,正是員工進園區的高峰時段。園區內有20家企業,超過3000名員工。雖然信息園區的停車位較為充裕,但是隨著園區員工以及訪客的增多,車輛和停車位的矛盾也開始顯現出來,“園區有400多個地上停車位,每幢樓有地下停車庫,但由于樓宇工作人員數量不均衡,園區車位存在周轉率較低、飽和度不均衡的情況。”信息園區經營服務處處長陳潛說,通過大數據對停車行為的分析,可以均衡園區停車資源,對停車進行引導。“通過地磁感知和視頻分析結合,進出園區停車場的車輛情況可實時顯示在后臺系統。這些反映到手機客戶端,就是員工可以通過公眾號中‘停車引導’導航至有空位的停車場。”記者跟著公號上的導航很快地找到了一個地上停車位。
在信息園區的每條道路上,都安裝有車輛識別相機,“園區要智慧也要安全,通行安全是重要的一環。” 信息通信技術運營部ICT項目綜合支撐中心掛職副主任陳小光告訴記者, “進入園區的每一輛車的行進軌跡在后臺系統中都能查看,如果在園區超速、違停,車主會受到警告,如果第二次再發生這樣的情況,將面臨一個月不能驅車進入園區的懲罰。”去年,信息園區車輛的違規行為和前年相比大幅下降,行車安全事故為零。
食堂懂你的口味
完成了上午的工作,午飯成了員工們期待的一刻,今天吃什么菜、食堂人流怎么樣、要不要錯峰就餐,這些原本只有走進食堂才能知道的信息,現在公眾號中都能提前知道。“當前大食堂擁擠指數66%”“自選菜有回鍋肉、糖醋排骨、薺菜百葉包……”1月7日11:30在進食堂前,記者在公眾號上查看到了這些信息。
在信息園區每個食堂的入口處,都安裝了攝像頭,對食堂客流實時監控、上傳,定義食堂“擁擠指數”,并通過對歷史數據的大數據分析,形成就餐人流模型,實現對各時段就餐人數的預測。園區食堂負責人告訴記者,這些數據對備菜量和出菜速度都是很好的參考依據。“以前,我們不敢少準備,經常會碰到浪費等情況,現在我們根據這些數據知道每周哪幾天用餐人數會相對較少,可適當減少備菜。此外,有了客流量數據,出菜速度也可以根據客流來,不用像以前那樣怕人多時來不及,一窩蜂把菜都盛好,晚來的員工就有可能吃到冷菜。”
對于員工來說,更有口福了。園區有兩個食堂,每個食堂的菜譜不一樣,員工在吃飯前可以先通過公眾號查看每個食堂的菜譜,根據菜譜選擇食堂。同時,還可以在公眾號上給菜譜打分。“我們根據員工在公眾號上留下的意見,減少了套餐窗口,增加了自選窗口。”食堂負責人告訴記者。
記者注意到,在園區大食堂墻上的電視機上,顯示著后廚的實時情況,這是視頻目標識別技術在對廚房員工的服裝、口罩、帽子等著裝情況進行識別和分析,確保后廚無違規行為,而圖像目標識別技術則判斷餐具是否放在系統里設置的范圍內。
物聯終端遍布各個角落
吃完午飯,在信息園區散散步,是個不錯的選擇,會發現小河流水、古樹名木、垃圾桶、消防栓……幾乎每樣東西都有一個二維碼。
掃一掃這些二維碼,會有不一樣的發現。比如信息園區里的寶貝——羅漢松,記者掃了一下這棵樹旁邊的二維碼,了解到這棵樹已經有131年的歷史了,真是一棵百年老樹。為了保護好這棵樹,裝在樹上的物聯設備可以感知樹的健康狀態,一旦發現異常,就會告知管理人員;還有去年12月7日從電信扶貧地區四川木里遠道而來、扎根信息園區的名貴樹種五小葉槭,掃掃其旁邊的二維碼,就能看到這些樹木的相關信息。
為實現園區的全面物聯,ICT部在園區內安裝了智能煙感、智能垃圾桶、智能消防栓等19類、470個NB-IoT物聯網設備。以往園區管理中,發現問題主要依賴于安保、物業人員的巡視,而有了物聯網終端,就像整個園區的觸角和感知器官,深入到園區的各個角落和各個領域,比如垃圾桶是否滿了、廁所是否有異味、河道水位是否上漲等,全天候實時監測園區的運行狀態和變化趨勢,及時發現問題及潛在隱患。
在“云上跑”的班車
“下一班發車時間14:30”“班車到站時間還有10分鐘”……公共交通信息在諸如上海公交等App上可以查到,在信息園區的公眾號上也能查到園區班車信息。
午餐后,如果要去其它地方開會,打開公眾號查看班車信息,算好時間去園區內的班車點等待即可。“以前是靜態的班車時間表,現在靜態和動態相結合,可以讓員工更好地安排候車時間。尤其在發車非高峰期,這些信息非常有用。”一位信息園區員工表示。
目前,信息園區有5個方向的班車,每天共120個左右班次,這些班車的特別之處是“在云上跑”,基于車聯網、LBS、GPS定位技術,以大數據及云為補充,實現到站時刻實時播報、剩余座位實時查詢、大數據準點率預測、班車乘坐一鍵搜索、班車線路智能推薦等功能。“班車的方向是通過員工居住的熱力圖制定的,班車上安裝了智能攝像頭,車上還有多少座位,員工在手機端就能看到。”陳小光介紹說,現在,員工通過乘車卡上車,未來,將在手機端設置二維碼,掃一掃二維碼即可乘坐信息園區班車,可以方便園區之外的員工。
記者手記
正在“長大”的信息園區
這不是記者第一次來信息園區,這次最大的感受是園區不僅秀美,而且大腦更加“發達”了,就像一個在長大的孩子,外貌上在變,更重要的是其通過不斷的學習,越來越聰明。
因為有了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賦能,園區管理從“人動”變“自動”,人工智能、云計算、大數據等新技術構建了可疑人員徘徊、車輛滯留、違停等十余類領域模型,實現事件處置流程再造;物聯設備間的協調聯動、平臺系統間的數據共享,實現了事件分級處理能力;及時關閉非緊急、通過自動處置已消除告警的事件,提升園區管理效能,減輕管理者的工作壓力。
智慧園區的建設不僅僅是為了方便園區員工、企業和管理方,也是電信智慧化建設的一個展示窗口。隨著智慧城市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,國內更多的各類型園區投身于園區的智慧化建設中。電信運營商將智慧園區打造為電信標桿產品,成為電信大數據、大視頻等核心能力的展示點,也是新的業務增長點。
在新業務部總經理助理姚元看來,園區智慧化是目前全國乃至全球的一個趨勢,通過智慧園區的建設,可實現信息園區管理能力升級、園區服務增值,提升信息園區的品牌價值,信息園區的成功模式可以復制。但是,更重要的是,智慧園區不是高科技硬件設備的堆砌,需要可快速迭代的軟件架構的支持,才能可持續運營和發展。
■記者 潘少穎